找到相关内容1991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心性本净

    ,即同于数论外道,因为他们就认为相虽转变而体常一不变。如此说来,那么恶无记心的本性也应该是善的,如信等善法了。――若你认为的心性是无漏的,那么我也可以说无漏的心性是有的,因为差别因缘不可得故。―...本的,但微隐难知,其与心性本净说无关。――修我空法空观的人,破了我法二执后所显的二空真如,真如是心的真实性。故说心性本净。――或者说心的真体就不是烦恼,故名性本净,而不是说凡夫的心性是无漏的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4259878.html
  • 以“绝渗漏,无走作”为禅修的标准

    ,唤作了事衲僧。”又谓:“绝渗漏,唤作能成家业底汉。”可见绝渗漏是禅师认为修行的目标所在。   宏智禅师引用清平禅师的公案去解释甚么叫无漏:“示众举僧问清平,如何是有,平云笊篱。如何是无漏,...就是,一就是无漏。心内祇要有一个再小的漏洞,都会把烦恼的心识漏泄出来。修行人还是会感到烦恼的心识走作,不得安宁。祇把心里的漏洞完全堵住,妄想流的活动才会终结,才会感到烦恼顿息。而绝渗漏无走作后所...

    陈永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33882413.html
  • 佛学的智慧及其源泉

    阿赖耶识从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慧。密教以此智配于东方阿閦佛和金刚部,又称金刚智。  所谓平等性智,即体悟自他平等之智,依此智慧而了知自他万法悉皆平等,从而生起大慈悲心。此智乃第七末那识从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慧。密教以此智配于南方宝生佛和宝部,又称灌顶智。  所谓妙观察智,即巧妙观察诸法及众生根机而自在说法之智。此智乃第六意识从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慧。密教以此智配于西方阿弥陀佛和莲花部,又称...

    达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04144052.html
  • 佛教的智慧及其源泉

    智乃第八阿赖耶识从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慧。密教以此智配于东方阿閦佛和金刚部,又称金刚智。   所谓平等性智,即体悟自他平等之智,依此智慧而了知自他万法悉皆平等,从而生起大慈悲心。此智乃第七末那识从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慧。密教以此智配于南方宝生佛和宝部,又称灌顶智。   所谓妙观察智,即巧妙观察诸法及众生根机而自在说法之智。此智乃第六意识从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慧。密教以此智配于西方阿弥陀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1249773.html
  • 论末那在转凡成圣中的作用

    为性相。如灯以光为体,复以光为其相,其理亦尔。   末那的恒审思量,是在位上还是在无漏位上呢?据《成唯识论》说位与无漏位都是如此恒审思量。所不同的,在未得到转依位以前,像三贤位的菩萨,二乘学,特别是一般凡夫,恒审思量所执的我相,认为第八识的见分,的的确确是我,一刻也不肯放松,是为位末那。一旦到了已转依位之後,同样的作恒审思量,所谓“亦审思量无我相故。因为到了这个时候,明白知道我是不可...

    性 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2956527.html
  • 阿赖耶识之“无明、爱结、有识之身”经证考察

    智者之]异”作为标题,讨论二者于前、中、后际的差别。部阿毗达磨论书引用此经主要是论证?五盖不摄无明盖、?阿罗汉身亦痴生、?佛生身定应有、?除爱,余法亦后因等等教义。与譬喻师的学说接近的《成实论》的...常相续,圣者得解脱,愚智缚脱异,深信勿疑惑,“正见凡夫,圣人”的经典根据。 关键词:1. 阿赖耶识 2. 有识之身 3.《显扬圣教论》 4.《杂阿含》294经 5. 佛身 页106前  言  ...

    释惠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3745814.html
  • 阿赖耶识之「无明、爱结、有识之身」经证考察

    的差别。部阿毗达磨论书引用此经主要是论证⑴五盖不摄无明盖、⑵阿罗汉身亦痴生、⑶佛生身定应有、⑷除爱,余法亦后因等等教义。与譬喻师的学说接近的《成实论》的立场则是将[有识之]身诠释为「受阴」  ...:1。 阿赖耶识 2。 有识之身 3。《显扬圣教论》 4。《杂阿含》294经 5。 佛身   前  言   兴起于第四世纪的大乘佛教之瑜伽行派建构了如下的心识论:除了传统的六种心识之外,即五个...

    惠敏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0848188.html
  • 浅明自悟唯识种子颂

    烦恼除,不现行  十地断二障,转依佛位成  希求殊胜法,为明唯识义  学人作此颂,作为增上因  生生勤修学,世世菩萨行  修学之所得,回向觉菩提  稽首礼佛尊,敬礼诸菩萨  我今以头顶礼拜本师...,就是“中道”之义。  菩萨五位行,修行十地因  修行的目的,是改正我人日常不正当的行为,改正生活坏习惯,对治习气,以正知、正见、正行熏习无漏种子,以至断除所执烦恼障以至到觉悟解脱。修行人刚开始修...

    陈国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62654605.html
  • 生活中的七觉支

    教化众生,主要对象是人,我们总得认清,佛法是以人为中心的。[2]的有情的生命流转或五趣或六道,随业升降、因业受报。诸天、畜生、饿鬼及地狱趣众生,处于但受报而少有作业;可是人类一生尽在起惑、造业、受报中度过,惑、业、苦三障轮转,的善业、恶业、不动业大部分是以人身造作出来的,五趣、六道轮回的枢纽即是人趣。《增壹阿含经》开示:“三十三天著于五欲,彼以人间为善趣,于如来得出家为善利,而得三达。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50756394.html
  • 转识成智——成佛必备的智慧

    成唯识论》和《八识规矩颂》□述“转识成智”的次第。   《成唯识论》卷十说:“此转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,智虽非识,而依识转,识为主故,说转识得。又位智劣识强,无漏位中智强识劣,为劝有情...分别智。   前五识因为触境亲缘相分的关系,在变相观空之后,不能和第六识一样,直缘无相的真如境界,所以在佛果转识成智时,不属根本智,而是属于后得智。   前五识由转为无漏(是烦恼的别名),是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2866207.html